97国产强奸视频|国产伦区二区三区|日韩无码视频小说|国产av天堂精品伊人影院久艹影院|影视先锋亚洲在线|熟妇 视频 丝袜|丝袜人妻AV在线|久久精品中国日韩无码a'y|亚洲老熟女性亚洲|中文字幕291页

首頁 >> 人物 >>時代楷模 >> 51天徒步1300公里,肩扛使命奔赴山西毛家山
详细内容

51天徒步1300公里,肩扛使命奔赴山西毛家山

时间:2024-12-29     作者:王長江 張東明 來源:新中華報-中國紅新聞【原创】   阅读


作者:王長江  張東明


20世紀中期,發(fā)生在中國的城鎮(zhèn)知識青年上山下鄉(xiāng),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。那段歷史,從五十年代一直延續(xù)到八十年代,前后經(jīng)歷了27年。

一代熱血青年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,一往無前,奉獻了青春,承擔了歷史責任,做出了卓越的貢獻,也磨練了自身,升華了人生;廣大知青與祖國邊疆農(nóng)村干部群眾風雨同舟,患難與共,鑄就了深厚的血肉之情;返城后,他們以在廣闊天地磨練出來的拼搏奮斗、自強不息的精神開始了第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,成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(fù)興之夢的中堅和棟梁。


郝廣杰同志雕像揭幕 記者 張國平 攝.jpg

郝廣杰同志雕像揭幕 記者 張國平 攝(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)


郝廣杰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。他作為天津市區(qū)的某中學教師,帶隊護送30名學生,歷經(jīng)51天,徒步1300公里,將中南海的水、土和種子,帶到山西的毛家山村,扎根毛家山村10年,深得老百姓的愛戴;從天津退休后,他又把戶籍遷回毛家山村,嘔心瀝血14年,接力建設(shè)毛家山村。2023年2月,郝廣杰因積勞成疾去世,最終將骨灰埋葬在毛家山村。

郝廣杰,將永遠活在毛家山村老百姓的心里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第一章   出征


一個浮躁年代必有一群熱血青年。1968年12月,天津市南開區(qū)灣兜中學一班朱全毅、王勝利、孫雙喜、丁春榮、曹金玲等30名同學,一個團結(jié)、溫暖、積極向上、有理想的有為青年集體向?qū)W校發(fā)出請戰(zhàn),他們自愿到農(nóng)村最艱苦的地方去,為建設(shè)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貢獻青春。

在這個最青春最純潔的時光中,班級最活躍的文藝骨干分子曹金玲在《決心書》上簽下自己名字后,激情地朗誦王蒙小說《青春萬歲》里的一首詩歌:“所有的日子,所有的日子都來吧/讓我編織你們,用青春的金線/和幸福的瓔珞,編織你們/是單純的日子,也是多變的日子/浩大的世界,樣樣叫我們好驚奇/從來都興高采烈,從來不淡漠/眼淚、歡笑、深思,全是第一次!

“好!”同學們激情歡呼。

笑聲,掌聲,歡呼聲,展現(xiàn)了同學們那種無所畏懼、敢于夢想和創(chuàng)造的精神力量,讓人感受到青春的無限可能和珍貴的價值。知識青年到農(nóng)村廣闊天地去已成為時代最強音。上山下鄉(xiāng)注入了青年的血液,與他們生命的意義發(fā)生聯(lián)系。朱全毅等30名同學的壯舉受到天津社會高度關(guān)注。校長連夜召開教師會議,決定選派8名教師護送學生。其中有一名帶隊教師,中等個子,面龐清秀,戴著一副厚鏡片眼鏡,遮不住他的學者氣質(zhì)。他就是灣兜中學歷史教師郝廣杰。

1940年9月,郝廣杰生于遼寧沈陽,4歲喪母,8歲開始要飯,10歲時曾得眼病雙目失明。多虧新中國的建立,他才獲得醫(yī)治,重見光明。從此,他就心里明鏡似地知道,要感恩共產(chǎn)黨。入學后,刻苦學習,考上了河北大學,畢業(yè)后分配到天津灣兜中學任教,1965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組織。

還有1966年冬,郝廣杰從云南送學生回來,又親自帶領(lǐng)班級8名學生深入社會實踐活動,頂寒風,冒風雪,用一個多月時間走訪唐山地區(qū)八個縣市,一路上風餐露宿,訪貧問苦,聽冀東游擊隊的英雄故事,瞻仰烈士陵園和賈山阻擊戰(zhàn)原址;最遠到了遵化縣西鋪村,感受了王國藩“三條驢腿辦社”的窮棒子精神;又到了沙石峪村,當代活愚公“萬里千擔一畝田,青石板上創(chuàng)高產(chǎn)”的精神給人以極大的震撼。

這“極大的震撼”造就了郝廣杰報效鄉(xiāng)村的動力源泉。在一次課堂上,他動情地對同學們講到,我國是一個農(nóng)業(yè)大國,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比較落后,糧食一直徘徊不前。農(nóng)民耕地沒有機械,還處在耕牛、騾馬的傳統(tǒng)時代。希望你們畢業(yè)后到農(nóng)村去,幫助農(nóng)民學習文化、增產(chǎn)增收,幫助農(nóng)業(yè)提高機械化效率,改變農(nóng)村落后面貌,為建設(shè)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。

他的話音剛落,學生班長朱全毅站起來問:“郝老師,我們能去農(nóng)村嗎?”

郝廣杰十分驚訝,稍后笑著說:“怎么不能去?支援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是一件好事,把學到的知識用于生產(chǎn)實踐,解放生產(chǎn)力,做一個有知識、有文化農(nóng)村青年,去改變農(nóng)村,建設(shè)農(nóng)村,我支持你!”接著,他問全班同學,“你們愿意去嗎?”

“愿意!”全班同學異口同聲。

郝廣杰用手扶了一下眼眶,說:“農(nóng)村是一個廣闊天地,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。俗話說民以食為天。要不,畢業(yè)待在城里,麥苗韭菜分不清,小蒜說成洋苗蔥,個個都成了洋學生......”

同學們笑了起來。

朱全毅放學以后,把自己想法告訴了父母。父親說,去吧,出去鍛煉鍛煉,在父母身邊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!蹦赣H含淚說,毅兒獨自在外,自己照顧自己,吃的穿的當媽的不放心呀!朱全毅說,媽,我又不是三歲小孩。想你們的時候回來看看。父親笑著說,聽聽,毅兒沒走就長大了。接著問,你們準備到哪兒去?是東北黑龍江,還是云南邊疆?朱全毅說,還沒決定,反正哪兒最艱苦就到哪兒。父親點頭說,你們呀,上山下鄉(xiāng)就像電影人物中的銀環(huán)。朱全毅不解地問:銀環(huán)是誰?父親說,河南豫劇《朝陽溝》中人物。它講述了高中畢業(yè)生銀環(huán)到未婚夫拴保的家鄉(xiāng)朝陽溝參加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,期間雖歷經(jīng)思想上的動搖和勞動中的困難,但在親友和鄉(xiāng)親們的幫助下,最終堅定信念扎根農(nóng)村的故事。有時間,和你媽媽一塊去看看這部電影?上,由于時間關(guān)系,朱全毅沒能看上這部電影,但他牢牢記住電影《朝陽溝》人物中的銀環(huán)。

兩天后,在天津駐點接收知青的山西省平陸縣知青辦張松青等二人,聽說灣兜中學的上山下鄉(xiāng)計劃后特意到學校動員,希望這批有朝氣的青年能到平陸去。

“好呀!”朱全毅和同學們?nèi)杠S歡呼。查看地圖,原來是晉西南黃河岸邊一座縣城,毛家山確切地說是中條山腹地的一個山村。

王勝利計算了一下地圖上距離,說:“平陸離天津1000多公里!

“遠嗎?紅軍長征走了兩萬五千里,你們說遠不遠?”郝廣杰笑著問同學們。

“遠!”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。

“路遠不怕,怕的是吃不了苦,受不了累。紅軍之所以能勝利到達陜北,就是有一個堅定的理想,堅定的信仰!焙聫V杰告訴同學們,“我們必須要有這種信仰去建設(shè)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,讓農(nóng)民過上幸福日子。平陸雖然是一個小縣城,但聞名全國。1960年2月,那里發(fā)生了一件感天動地的故事,為了搶救61個階級兄弟中毒的筑路民工,各級各地、各行各業(yè)紛紛伸出援手,合力突破當時交通落后的困境,用無私大愛幫助61人重生的故事。所以,我們到了那里會有更多的人文故事。

“好,我們一定過去!”同學們激情澎湃,紛紛表態(tài)。

“大家回去做好準備,等候通知出發(fā)。”郝廣杰朝同學們喊道。

臨走那天,朱全毅父親拿出了積攢多年的一點存款,母親連夜做出了一套嶄新的棉被,購買了生活用品。王勝利同學姊妹五個,家庭十分困難,為支持他到農(nóng)村去,父母拿出全家一個月的生活費。王建國同學從小失去父親,母親拉扯姐姐和弟弟生活也不容易,家里僅有的50塊錢塞進他的口袋。在走的時候,王建國把錢悄悄放在母親床上的枕頭下。曹金玲同學瘦弱矮小,臨走的時感冒發(fā)燒,母親給她買了一條長紅圍巾系在脖子上。郝廣杰勸她留下,等病好了以后再過去。曹金玲堅決和同學們一起出發(fā)......

為減少行程,市區(qū)領(lǐng)導要派兩輛大車把學生們送過去。朱全毅和同學謝絕了。他們說,不麻煩領(lǐng)導,自備干糧,夜宿街頭路邊,用紅軍長征精神徒步到達目的。同學們的精神,同學們的信仰,深深打動了在場的領(lǐng)導。

1969年12月26日,天津市南開區(qū)體育館,紅旗招展,座無虛席。天津市委書記王淑珍、警備區(qū)政委王元和、市委組織部長馬瑞華和南開區(qū)委領(lǐng)導馬連理、劉少夫等參加天津市7000人歡送命名授旗師誓大會。

主席臺下,郝廣杰和30命同學心情無比自豪。列隊整齊,身著綠裝,胸戴紅花,腰扎皮帶,打著裹腿,身負行裝,聆聽領(lǐng)導的重托,學生家長代表、學生代表發(fā)言,一陣又一陣掌聲雷鳴般響起。會議上,朱全毅上臺從領(lǐng)導手中接受授旗,一面鮮紅的旗幟“上山下鄉(xiāng)長征隊”在體育館飄揚。

隨著嘹亮歌聲,朱全毅舉著“上山下鄉(xiāng)長征隊”紅旗走出了會場。街道兩邊數(shù)萬市民冒著風雪夾道歡送。市區(qū)領(lǐng)導和學生家長把長征隊送到天津引河元橋。讓學生們離開天津,走上建設(shè)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的新征程。

從那時起,朱全毅深有感觸地說:“走出校門,我們是社會一分子,有一個響亮名字——上山下鄉(xiāng)知識青年(簡稱知青)!”


第二章   跋涉


1968年12月30日,經(jīng)過四天三夜的徒步行程,郝廣杰和知青們邁著整齊的步伐出現(xiàn)在北京長安街上,鮮艷的“上山下鄉(xiāng)長征隊”紅旗吸引著眾人目光。他們來到了雄偉的天安門城樓前合影留念。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,知青們舉手莊嚴宣誓:我是一名光榮的上山下鄉(xiāng)知識青年,向英雄烈士學習,不怕吃苦,不怕犧牲,自愿到最艱苦的農(nóng)村去,為建設(shè)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貢獻力量。

中央有關(guān)部門得知消息后熱情接待了他們。郝廣杰和知青們稍作歇息,帶上中南海贈送的水、土、葵花種子,寓意著青春之花扎根、綻放在祖國沃土。1969年元旦這一天,成了郝廣杰和知青們過的一生最難忘、最有意義的一天。

1969年1月12日,郝廣杰和知青們來到石家莊參觀白求恩紀念館。休息討論時,他們分別談了參觀感想,學習了《紀念白求恩》《為人民服務(wù)》和《愚公移山》。這三篇文章對他們的精神境界和人生品格產(chǎn)生了極大影響。

聽了大家討論,郝廣杰對三篇文章的精髓又進行了講解。他說,一個外國人不遠萬里來幫助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,把生命獻給了中國,這是一種國際主義精神,也是共產(chǎn)主義精神。而這種精神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、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、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。每一個共產(chǎn)黨員、每一個人民群眾都要學習白求恩。一個人能力有大小,但只要有點精神,就是一個高尚的人,一個純粹的人,一個有道德的人,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。

郝廣杰說,人要有精神,要有信仰。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,走到一起來了。我們在困難的時候,要看到成績,要看到光明,要提高我們的勇氣。我們是一支有組織、有紀律的隊伍。在長征途中,都要互相關(guān)心、互相愛護、相互幫助。我們上山下鄉(xiāng),扎根農(nóng)村,就要像愚公不畏艱難,堅持挖山不止,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。我們要有依靠群眾,堅持不懈的地奮斗,克服困難,實現(xiàn)建設(shè)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目標的決心和毅力。

郝廣杰最后激動地說,白求恩、張思德、老愚公,它凝聚了毛主席對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的人格理想的希冀,所體現(xiàn)的毫不利己、專門利人的白求恩精神,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(wù)精神,不怕犧牲、奮斗到底的愚公精神,深刻塑造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的精神特質(zhì)。按照《黨章》的入黨條件,希望同學們早日入黨。

郝廣杰激情發(fā)言引起了大家共鳴。行征途中,知青們精神亢奮,講故事,編快板,一路歡歌笑語。

冬日,北風刺骨,雪花飛舞。郝廣杰和知青們進入人煙稀少的太行山腹地。他們踏著路上的積雪,拄著從路邊撿來的木棍,背著沉重的行囊,喘著吐出的熱氣,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地蠕動。有時走上百里見不到一個村莊,只能在路邊撿柴做飯,熬上一鍋熱乎乎米湯,啃一口冰凍硬邦邦饃填飽肚子,擠在一塊避風的地方歇息。半夜,下起了鵝毛大雪,郝廣杰和護送的教師起來給知青們?nèi)疾袢∨。他對護送的教師說,領(lǐng)導把任務(wù)交給我們,不能讓一個知青生病、掉隊。

路邊灌木叢林已結(jié)了晶瑩剔透的冰松花。偶爾抬頭,群山連綿,白雪皚皚。一只雄鷹在山頂展翅翱翔。當它那雙眼睛發(fā)現(xiàn)山下公路上有一支在風雪行走的隊伍時,便發(fā)出歡樂“咕咕、咕咕”的叫聲。

“同學們,我們進入太行山了!焙聫V杰朝隊伍喊道,“當年,八路軍戰(zhàn)士在太行山上與日寇浴血奮戰(zhàn),取得了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。今天,我們路過太行山,大家唱一首歌吧!辈芙鹆岽舐晢柕溃骸昂吕蠋,唱首什么歌呀?”

“唱抗日歌曲《在太行山上》,大家一起唱!”郝廣杰舉手打起了拍子。

紅日照遍了東方/自由之神在縱情歌唱/看吧/千山萬壑,銅墻鐵壁/抗日的烽火,燃燒在太行山/聽吧/母親叫兒打東洋,妻子送郎上戰(zhàn)場/我們在太行山上,我們在太行山上.......

歌聲,雄壯有力,激情澎湃。知青們幾乎忘記疲勞,踏著堅實有力的步伐繼續(xù)前行。

傍晚,郝廣杰和知青們在一個偏避小山村歇息,熱情的村民李大叔和老伴騰出了兩孔大窯洞。知青放下背包,有的打掃院里積雪,有的幫助老人挑水,還有幫助老人劈柴的。老兩口喜笑顏開,怎么也攔不住,對郝廣杰說:“看到孩子們,又想起當年劉伯承師長、鄧小平政委領(lǐng)導的八路軍,在太行山上一邊打鬼子,一邊和群眾搞生產(chǎn),軍民關(guān)系不一般呀!”

“大叔呀,今晚路過這兒,給你添麻煩了!焙聫V杰說。

“不麻煩。這么冷的天,你們到哪兒去?”李大叔問。

“我們是上山下鄉(xiāng)知識青年,到山西省平陸毛家山去搞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!焙聫V杰說。

“孩子們小,別累壞了身子!崩畲笫逍奶鄣卣f。

“大叔,家里有幾口人?”郝廣杰關(guān)心地問。

“兩口。”李大叔悲痛地講道,打日本鬼子的時候,兒子參加八路軍犧牲在百團大戰(zhàn)那年,兒媳婦被日本鬼子殺害了。那天,我和老伴不去山上采藥也活不到今天。感謝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八路軍打敗了日本鬼子,解放了全中國,我們才過上平平安安的日子,這就是幸福呀!

“大叔,再過十年、二十年,農(nóng)村會好起來。那時候,您老一定會更幸福。”郝廣杰說。

“好呀,我一定活到那一天!崩畲笫迨指吲d。

晚上,在一盞高腳的煤油燈下,李大叔和老伴在窯洞點燃了一堆大火,又端來了一大盤花生、核桃、柿餅、大紅棗,讓知青們嘗個鮮?伤麄兌疾怀,李大叔老伴責怪地說:“不吃,今晚誰也別睡。”郝廣杰笑著說:“謝謝大娘,這是太行山特產(chǎn),我們在天津很少見,今晚,大家都嘗嘗!

李大叔老伴從盤里抓起花生放在曹金玲、丁桂榮的手里,高興地說:“閨女,吃吧!吃吧!大娘沒啥好招待的!

郝廣杰剝了一顆花生粒吃著問:“大叔,家里生活怎么樣?”

李大叔說:“生活雖然苦了點,但比以前強多了,起碼有地種,有飯吃,很知足。”

郝廣杰點頭“嗯”了一聲:“大叔呀,將來農(nóng)村會好起來的。那時候,點燈不用油,耕地不用牛,山是綠的,水是甜的,路是平的,一年打下的糧食吃不完。”

這一夜,郝廣杰和李大叔有說不完的話,直到雞叫才去睡覺。第二天,郝廣杰和知青們離開小山村,李大叔和老伴冒著寒風把他們送到村口。走了很長一段路程,郝廣杰回首望去,李大叔和老伴還在原地像高山青松巍然屹立。郝廣杰的眼睛濕潤了,多么勤勞、樸實的山民啊!

這時,隱隱約約傳了來一首山歌:太行山呀嗨/高呀高呀嗨/山清水秀哈哈嗨/好地方呀嗨.....

1969年1月26日,郝廣杰和知青們經(jīng)過一個月的艱苦征程,來到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參觀學習,見到了全國著名勞動模范、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。站在虎頭山上,望著被大雪覆蓋的梯田。陳永貴給郝廣杰和知青們講述了大寨人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精神,在貧瘠的土地上書寫著驚天動地的人生。

過去,這里土地是東一小塊、西一小塊,分成4700塊,散布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。陳永貴說,大寨人敢于戰(zhàn)天斗地,艱苦奮斗,治山治水,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(shè)了層層梯田。

沒有大型機械設(shè)備,大寨人是怎么修建層層梯田的?除了扁擔、鋤頭、鐵錘最基本的勞動工具,大寨人就是一個字——“干”!陳永貴伸出雙手說,“靠我們一雙雙布滿繭的手建設(shè)美好新農(nóng)村!”

郝廣杰和知青們?yōu)榇笳说膶嵏删穸袆。臨走的時候,他們把從北京帶來的珍貴禮品,即中南海的水、土和葵花種子送給大寨人,朱全毅親手交給陳永貴。陳永貴高興地接過珍貴禮品,希望知青們像落花種子一樣在農(nóng)村扎根成長。

告別大寨,郝廣杰和知青們繼續(xù)南下。1969年2月8日,他們來到山西省文水縣云周村英雄劉胡蘭故鄉(xiāng),見到了劉胡蘭母親胡文秀,參觀了劉胡蘭紀念館。紀念館中,那74件遺物和一幅幅珍貴歷史資料照片感動了知青們。朱全毅在談自己的感悟時說:“這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堂。劉胡蘭姐姐十四歲加入共產(chǎn)黨,面對敵人鍘刀,大義凜然,寧死不屈,喊出了‘怕死不是共產(chǎn)黨員’,發(fā)聾振聵,是我們每個青年人學習榜樣!蓖鮿倮舱f道:“我們是從小聽著劉胡蘭姐姐故事長大的。在戰(zhàn)爭艱苦時期,劉胡蘭姐參加抗日救國兒童團、婦女培訓班,發(fā)動群眾斗地主、送公糧、做軍鞋,動員青年報名參軍。在戰(zhàn)爭最危險的時刻,劉胡蘭姐姐自愿留下掩護群眾。面對兇惡的敵人,劉胡蘭姐姐視死入歸,壯烈犧牲,我們沿著英雄的足跡把新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更加美好!

郝廣杰在總結(jié)時感慨地說:“一路上,大家參觀學習思想受到了一次次洗禮,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?我們?yōu)槭裁唇虚L征隊?就是要學習紅軍長征精神,不怕苦,不怕累,有理想,有信仰,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。”

“郝老師,我們是您的學生,一切行動聽您指揮。”孫雙喜笑著對郝廣杰說。

“不,聽黨指揮!焙聫V杰說,“現(xiàn)在,我們離毛家山不遠了,大家加油呀!”

郝廣杰和知青們加快了步伐。路上,好心的司機看他們行走非常辛苦,順路稍上一程。即使這樣,他們心急如焚,恨不得一下子飛到毛家山。


第三章   春節(jié)


1969年2月14日,農(nóng)歷臘月二十八,歷經(jīng)51天,行程1300多公里,郝廣杰和知青們終于到了平陸縣毛家山村。村民們站在村口,冒著寒風,敲鑼打鼓,迎接期盼已久的知青們!

“孩子們,辛苦了!”村民們涌上前去,拉著知青們的手問寒問暖。郝廣杰和知青們看著樸實善良的村民感動的直流眼淚,60多歲的毛興堂爺爺興奮地說:“臘月二十八,娃娃盼到家,這回咱毛家山可要變樣了!

知青大院,兩排整齊干凈的窯洞寬敞明亮。村民早就做好了飯菜。兩鍋滿滿熱氣騰騰的豆腐、蘿卜、粉條和豬肉燉在一塊雜燴菜,一大筐白饃和一大筐油餅,還有幾鍋熬好黃澄澄的小米粥。村婦女給郝廣杰和知青們端上一碗碗香噴噴的雜燴菜,熱情地招呼:“孩子們,吃吧,不夠鍋里還有。”

“鄉(xiāng)親們過來一塊吃吧!”郝廣杰說。

“我們吃過了。有啥不周到的地方盡管說!泵d堂爺爺說,“你們一路很辛苦,春節(jié)到了,好好休息兩天;盥铮^完節(jié)再干!

“大爺,村里有活,早早給我們安排。”孫雙喜說。

“瞧你的急性子,少不了你們!泵d堂爺爺笑呵呵地說。

郝廣杰和知青們吃完飯回到窯洞。大火爐冒出了藍色火焰,窯洞像春天般的溫暖。這一夜,下起了大雪,靜靜飄落在中條山腹地的毛家山上,生怕驚醒了睡得正香的知青們。

早上,天空還飄著雪花。來護送知青的幾名教師返回天津,郝廣杰卻留下了,需要協(xié)調(diào)知青生活、安排春節(jié)后勞動的一些事。中午,知青們吃罷早飯,孫雙喜、王勝利、曹金玲、丁桂榮等人要去爬中條山。郝廣杰對朱全毅說:“你領(lǐng)著他們?nèi),路上注意安全!?/span>

    朱全毅問:“你呢?”

郝廣杰說:“我去和毛興堂爺爺家里坐坐,他是貧農(nóng)協(xié)會主任。過完年,我們就要干活。怎么干?還要聽聽毛興堂大叔的安排!

 朱全毅說“好,我領(lǐng)著同學們爬山去。”

“走,爬山走嘍!”孫雙喜朝窯洞里還沒出來的人喊道。

中條山猶如一把鑰匙形狀,連綿起伏,銀裝素裹,滿山落葉的灌木叢林沾上了一層厚厚的冰松花和白雪。一路上,朱全毅他們歡歌笑語,打起了雪仗,驚動了躲藏在叢林中山雞、兔子、銀狐。

“抓呀!”王勝利一邊大喊一邊追逐。孫雙喜他們四處圍堵。山雞嘎嘎飛遠了。狡猾的兔子、銀狐逃出了包圍圈,追累的王勝利、孫雙喜、曹金玲、丁桂榮他們坐在雪地上喘著粗氣兒......

孫雙喜突然問:“隊長呢?”

“在那兒”曹金玲指著不遠地方。

朱全毅站在半山腰的一顆松樹下,仰望巍峨雄壯、白雪皚皚的中條山,激情地朗誦《沁園春·雪》:北國風光,千里冰封,萬里雪飄。望長城內(nèi)外,惟余莽莽;大河上下,頓失滔滔,山舞銀蛇,原馳蠟像,欲與天公試比高......

毛家山隸屬平陸縣圣人澗管轄的一個山村,相傳東周末年,我國的圣人孔子從魯國到晉國傳道和講學,孔圣人坐著人力車拉上竹簡書帶著三個弟子:子路、顏回、子斯。子路力氣大在后面推著車,顏回、子斯是文弱書生在前民用繩子拉。行走兩月有余,到達黃河茅津渡渡過黃河,向北進入晉國境內(nèi)。

四人一路風塵仆仆往晉國走來。當時正值秋時節(jié)。陰雨連綿,道路泥濘,山高路險,四人只好到溝里避雨?资ト瞬蛔尩茏哟驍_老百姓,就在麥蒹垛(麥秸草)旁邊避雨,雨越下大,一連下了好幾天,孔圣人實在沒辦法只好讓三個弟子在麥蒹垛上掏一個洞鉆到里面,用來休息吃飯看書。

大雨過后,天氣晴朗,孔圣人又帶領(lǐng)弟子開始了艱難的歷程。當?shù)乩习傩罩篮螅豢资ト诉@種精神所感動,紛紛邀請孔圣人到窯洞去做客。村各位族長帶著族人下跪拜見孔圣人,要求孔圣人再住些日子?资ト艘蚣敝s路只好婉言謝絕,又開始他的講學之路。當?shù)乩习傩瞻芽资ト吮苡甑柠溳蠖獗4嫫饋恚鶠槭ト斯┓。以后把孔圣人?jīng)過的這條溝叫“圣人澗”,

“平陸不平溝三千,澗下流水垣上干”。毛家山在中條山下南麓,一個七溝八壑三道梁偏僻的小村莊,僅有32戶人家,百十口人,散落在溝溝凹凹,是“風大溝深料礓多,出門不下就爬坡;十年九旱地瘠薄,畝產(chǎn)只有百來斤!钡默F(xiàn)狀。村里缺水沒電,孩子們上初中要跑十多里的鎮(zhèn)上去,通向外面是一條兩米寬狹窄的山路,去平陸縣城一天返不回。

在毛興堂爺爺家里,隊長狄小二和幾個老農(nóng)串門兒,郝廣杰和他們談起知青下鄉(xiāng)的情況:這是一批青年學生,最大的十七八歲,在大城市依靠父母生活,思想單純,但積極向上,響應(yīng)國家號召,自愿上山下鄉(xiāng),建設(shè)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。今后,有不對的地方,請你老人家多批評。

“批評談不上!泵d堂爺爺吸著自種的旱煙說,“娃娃們還小,離開父母來山溝搞新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,我們高興還來不及呢!

郝廣杰問:“春節(jié)過后,我們干什么?”

狄小二說:“開春整地,把坡地修平,保持水土不流失,到了春天二三月,在山頭上栽樹,多數(shù)栽的都是刺槐,使用價值不高,成活率也低;四月給地里運肥,播種玉米、谷子、高粱之類的秋糧作物,組織婦女給麥田除草;六月收麥芒種,人少地多不打糧,拉拉溜溜一個月;七八月秋田管理;九十月,又收秋又種麥。一年總是忙忙碌碌,到頭填飽肚子就不錯了!

毛興堂爺爺說:“娃們剛來,安排點輕活!

狄小二說:“農(nóng)活說重不重,說輕不輕,習慣就好了!

郝廣杰說:“輕重無所謂,我們都能干!

狄小二說:“來這么多人,沒干活工具!

毛興堂爺爺說:“想辦法解決!

狄小二說:“咋解決?隊里一分錢都沒有,要不知青們輪流上工!

郝廣杰說:“不麻煩大家,沒有勞動工具我們想辦法!

從毛興堂爺爺家里出來,郝廣杰在回宿舍的路上苦笑搖頭,馬上干活了,去哪兒弄勞動工具?雖然不麻煩村干部,但不能白白耽誤時間。突然,他發(fā)現(xiàn)路邊扔了一張爛鐵锨和一把生銹的鋤頭,撿起揣摩了半天,醍醐灌頂,加工一下不就是新的嘛。利用春節(jié)時間,把農(nóng)家的廢鐵收一下,讓朱全毅組織孫雙喜、王勝利等男知青學著打鐵,自制鐮刀、鐵锨和鋤頭。為生產(chǎn)勞動做好了準備。同時,郝廣杰要求知青到群眾家里走訪座談,加強與群眾之間關(guān)系。

那天晚會上,曹金玲、丁桂榮回來悄悄告訴郝廣杰說去幾家了解情況,看到村民春節(jié)吃的是玉米餅,碗里是紅白蘿卜、土豆塊,沒有一點肉,只有幾塊豆腐丁。孩子還穿著補丁衣服,燒的是山上撿的樹枝,磨面用推碾,吃水要到溝底挑......

面對貧窮落后的毛家山,郝廣杰徹夜難眠,起床坐在高腳的煤油燈前,苦苦思考,是走是留,猶豫不決。走,在情理之中,護送知青到了目的,也安頓好了,但毛興堂爺爺、狄小二和鄉(xiāng)親們的熱情難舍難分,那張飽經(jīng)風霜的枯臉,那雙黑粗滿繭的大手,令人陣陣隱疼。只有當抉擇降臨到自己面前,人們才會感覺到超越自己的個人利益是多么的困難。但是,人之所以偉大,就是因為能夠超越自己的個人利益和低級趣味。那一刻,郝廣杰做出了選擇:留下,要通過努力給毛家山辦幾件實事,做幾件好事,讓毛家山舊貌變新顏。

春節(jié)到了,毛家山家家戶戶貼上對聯(lián),放起了鞭炮,但沒有一點文化氣氛。吃罷中午飯,朱全毅對郝廣杰說:“郝老師,過節(jié)村里不熱鬧,我想和同學們編幾個節(jié)目給群眾演出!

郝廣杰問道:“哦,編排什么節(jié)目?”

朱全毅說:“在來的時候,聽爸爸說豫劇《朝陽溝》不錯,說的是高中生銀環(huán)上山下鄉(xiāng)的事兒。”

郝廣杰說:“嗯,我看過,是一部好戲。讓金玲、桂榮、勝利、雙喜參與進來,他們在學校是文藝骨干。”

朱全毅立即排練節(jié)目,從天津自帶的二胡、笛子、梆子、竹板全用上了。知青大院,你拉我唱,熱鬧非凡。正月初三晚上,天空飄著零星的雪花,村民們翹首盼望的豫劇《朝陽溝》開演了。

沒有舞臺,村民圍個大半圈,傍邊架起兩堆熊熊大火。隨著音樂響起,扮演銀環(huán)的曹金玲閃亮登場,她唱了一段銀環(huán)上山:

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,山溝里空氣實在新鮮。滿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,梯田層層把山腰纏。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斷,往上看,往上看通到跌水巖,好像是珍珠倒卷簾。小野兔東蹦西跑穿山跳堰。這又是什么鳥點頭叫喚?東山頭牛羊咩咩亂叫,小牧童喊一聲打了個響鞭啦。桃樹梨樹蘋果樹遮天蓋地,小杏兒像蒜辮把樹枝壓彎。油菜花隨風擺花蝶飛舞,麥苗兒綠油油好像絨毯,朝陽溝好地方名不虛傳,在這里我也一輩子住不煩哪!

“好!唱的好!”村民們高興鼓掌。眉毛、額頭、肩頭沾滿了許多雪花卻不覺得冷,心里暖烘烘的。多少年了,毛家山從來沒有像今晚這么熱鬧。

接著,朱全毅扮演拴保登場。他唱了一段:我堅決在農(nóng)村干一輩子!

   咱倆個在學校整整三年,相處之中無話不談,我難忘你叫我看董存瑞,你記得我叫你看劉胡蘭。董存瑞為人民粉身碎骨,劉胡蘭為祖國熱血流干。咱看了一遍有一遍,你藍筆點來我紅筆圈。我也曾感動流過眼淚,你也曾寫詩詞貼在床邊,咱倆個抱定了共同志愿,要決心做一個有志青年,你說過黨叫干啥就干啥,決不能挑肥揀瘦講價錢。你說的話你講的話,你一字一句全忘完。想想烈士比比咱,有什么苦來有什么難,你要愿走你就走,我堅決在農(nóng)村干一輩子!

經(jīng)典的臺詞,優(yōu)美的唱段,村民們興趣未盡。最后,王勝利、孫雙喜表演了天津快板《狗不理包子》。詼諧、幽默的句子,引起了村民們捧腹大笑,回蕩在中條山夜色上空。雪花在飄,靜靜地落在毛家山這個純凈的世界。

春天來了,滿山的迎春花開了。郝廣杰和知青們在光禿禿的山頂上栽下了一顆顆小松樹。為提高成活率,他和知青們到兩里以外的溝底挑水澆。兩個月后 ,小松樹頑強地活了下來。他笑著對知青們說:“明年開春咱們繼續(xù)栽,三年五年讓這座山變成知青林!”

毛家山村通往梯田里像樣的大路都沒有,不是高低不平,就是曲曲彎彎,每年莊稼成熟季節(jié),全靠人扛牲口馱來完成收割。那天,知青們給地里挑糞,一個知青不小心腳崴了,疼的半天走不了路。

“這樣種莊稼太費勁了!焙聫V杰對給隊長說,“把路拓平,去地好走些!

隊長說:“種收都忙不過,哪有時間修路!

他們的確太忙了。春天在田野上播種,夏日在田野上澆灌,秋天在田野上收獲,冬日在田野上修整。日復(fù)一日,年復(fù)一年,在腳下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,從不叫苦,從不喊累,把打下多半糧食交給國家,這就是我們偉大的農(nóng)民!

郝廣杰和知青們利用休息時間,不要任何報酬,修整通往梯田一條條平坦的路。這是豐收之路,更是康莊之路。

1969年5月,郝廣杰接到學校通知,讓他回去參加三個月教育活動。臨走那天,村民把他送到村口。毛興堂爺爺拉著他的手問:“還回來嗎?”

看著村民一雙雙祈求的眼神,郝廣杰堅定說:“我會回來的!”

事后,毛興堂爺爺對村民說,郝老師就像傳說的孔圣人,毛家山離不開他呀!


第四章   宏圖


郝廣杰回到天津灣兜中學,積極參加學校組織教育活動。在活動期間,郝廣杰再次表明了自己態(tài)度要到毛家山去,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。校領(lǐng)導十分感動,決定他帶隊知青的工作延長一年,鼓勵他和知青們?yōu)槊疑阶龀龇e極貢獻。

可是,郝廣杰的未婚妻子不讓他走,在公園談心的時勸說他。說什么農(nóng)村生活條件苦,面朝黃土背朝天,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;說什么村莊沒有水泥路,下雨腳踩都是泥;說什么住的都是土窯洞,不講衛(wèi)生蚊子多;說什么.....

郝廣杰聽不下去了,便問她:“你去過農(nóng)村嗎?”

未婚妻子搖頭說:“沒去過!

郝廣杰說:“沒去過就說農(nóng)村不好?你吃的穿的不是農(nóng)民種出來的?瞧不起農(nóng)民,思想有問題。”

未婚妻子生氣了,沖著他說:“我思想落后,你思想積極。你回你的毛家山!”說完,揚長而去。

郝廣杰望著她的背影,苦笑地搖了搖頭。

三個月后,郝廣杰回到了毛家山,和知青們投入到緊張的收秋工作。有一天,郵遞員給郝廣杰送來一封信,這是他天津未婚妻的來信。信中寫道:“現(xiàn)在,我向你表明,如果你返回天津工作,我們馬上就結(jié)婚,如果你一定要留毛家山,咱們就誰也別影響誰,各走其路吧!

一邊是甜蜜溫馨的正常生活軌跡,一邊是艱苦的山民和貧窮的農(nóng)民。人生的十字路口,艱難的抉擇,該何去何從?

按理說,自己大學畢業(yè)又有安穩(wěn)工作,完全可以馬上回到天津,結(jié)婚生子,贍養(yǎng)老人。但是,他的信念和性格決定了他不能這樣做。隨后,一封果決的回信發(fā)到天津。信寄走后,郝廣杰便全部身心都放在毛家山的建設(shè)上,看來他鐵心山區(qū)當農(nóng)民了。

1970年4月,郝廣杰帶著戶口、組織和工資關(guān)系到平陸落戶,成了知青戶長。同年12月26日,郝廣杰擔任毛家山大隊黨支部書記,成為最早的大學生“村官”。

既來之,則安之。為了改變毛家山的面貌,郝廣杰和村干部反復(fù)研究,制定《毛家山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》,提出實現(xiàn)“三通二化一翻番”(通路通水通電、農(nóng)業(yè)半機械化、荒山綠化、糧食產(chǎn)量翻番)。建好“三田”(每人一畝大寨田、一畝水澆田、半畝溝灘田)、辦好“五場”(林牧場、養(yǎng)豬場、良種場、磚瓦場、鐵器場)的目標,力爭在五年時間內(nèi)改變,讓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。


第五章   巨變


深秋,中條山滿山紅葉,野菊花盛開。一簇簇,一片片,星羅棋布,一眼望不到邊。村邊、路邊、田間地頭,熟透的柿子掛滿了枝頭,像一盞盞紅彤彤的燈籠給毛家山抹上了一道靚麗風景。

自知青進了毛家山,整個村莊有了活力。農(nóng)家小院,歡歌笑語。曹金玲、丁桂榮等女知青跟著村婆媳們學編席、養(yǎng)蠶;田間地頭,笑聲朗朗。王勝利、孫雙喜等男知青跟著老農(nóng)學犁地、搖耬。他們笨拙的動作像舞臺表演的滑稽演員引起圍觀群眾哈哈大笑。

老農(nóng)笑著說:“小伙子,莊稼活不好學吧?”

孫雙喜說:“挺費勁的!

老農(nóng)說:“看似簡單,不會就費勁!

王勝利大惑不解:“農(nóng)活還有技巧?不就是人家咋樣咱咋樣。”

老農(nóng)說:“錯了,這樣一輩子當不了合格農(nóng)民。就拿犁地來說,牲口踏犁溝,犁地平坦坦;搖耬手臂要靈活,播下種子都均勻!

王勝利、孫雙喜不好意思笑了起來。原來農(nóng)活有這么多學問。

入冬,知青和村民除了平整坡地,活兒不太忙。郝廣杰發(fā)現(xiàn)村民科學意識不強。毛家山地多人少,糧食畝產(chǎn)不高,決定推廣普及農(nóng)業(yè)科學知識,舉辦知青和農(nóng)民夜校學習班,邀請縣科技人員前來授課,主要講解測土施肥、優(yōu)良選種、種植密度、防止病蟲害等。毛興堂爺爺聽了幾次課,驚喜地說:“過去不懂科學種田,認為種莊稼沒啥講究。現(xiàn)在知道種莊稼還講科學,看來先輩的經(jīng)驗被打破嘍!

1971年,毛家山夏糧總產(chǎn)量達到18.84萬斤,比1968年糧食總產(chǎn)量翻了一翻,比1969年增長13.3%,村民毛大銀高興地說:“同樣的天,同樣的地,科學種田打糧多,以后農(nóng)民種地沒有文化不行。”

這一年,毛家山除了人口糧、種子外,向國家交公糧10萬余斤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。因勞動強度高、飯量大,村干部想給每個知青分點小麥,改善一下生活條件,卻被郝廣杰婉言謝絕。他說:“我們有國家供應(yīng)標準,不能多占集體一粒糧食!

當時,每個縣城都有知青糧食供應(yīng)店,國家供應(yīng)標準是三分之一的細糧,三分之二的粗糧。春天糧食青黃不接時,知青們和群眾一樣,喝紅薯湯,夾著咸菜疙瘩,吃玉米、高粱饃。即使這樣艱苦的生活條件,郝廣杰和知青們?yōu)楦淖兠疑降囊庵緵]有變。

獲得豐收,知青和群眾們沒有沾沾自喜,而是向更高產(chǎn)邁進。郝廣杰說:“光靠老天爺吃飯不行,要下大力氣解決水源,旱地變水澆地,糧食才能穩(wěn)產(chǎn)高產(chǎn)。”但錢從何來?水源在哪里?郝廣杰冒著酷暑去了縣城,與水利專家多次商榷,先后五次勘察水源,拿出了毛家山水利建設(shè)規(guī)劃圖。

1971年冬,毛家山水利工程開工了,郝廣杰把鑿洞最艱巨任務(wù)交給了朱全毅。朱全毅組織青年突擊隊,而最大的困難是沒錢購買炸藥。知青和村民靠撿牛糞、買化肥、攢鋸末配制炸藥,用9個月的時間鑿了101米山洞。雖然已經(jīng)盡了最大的努力,但緩慢的速度讓大家有些無奈。于是,郝廣杰與垣曲銅礦駐軍馮吉華師長、礦長積極溝通協(xié)調(diào),調(diào)來了鉆機和技術(shù)工人。青年突擊隊與援助工人不分晝夜鑿?fù)ā?973年5月,終于使1.7米高、1.5米寬、367米長的“工農(nóng)聯(lián)盟洞”和2740米長的“五七幸福渠”、動用土石方3.3萬方的幸福之水流進了毛家山。

有一天,毛興堂爺爺問郝廣杰:“今年多大了?”

郝廣杰說:“32了!

毛興堂爺爺說:“該成家了,不能因工作把成家耽誤了!

郝廣杰笑著說:“不急,再等等!

毛興堂爺爺說:“再等頭發(fā)都白了。要不,改日托人給你找一個?”

郝廣杰笑著說:“不麻煩您老。”

1972年9月,郝廣杰經(jīng)人介紹,與平陸縣的民辦教師張桂梅喜結(jié)良緣。妻子理解他的事業(yè)追求,他們的家就安在知青大院的窯洞內(nèi)。后來,他們的女兒和兒子分別取名為郝愛山、郝建山。

1973年8月4日,毛主席在圈閱的中共中央(1973)30號文件中肯定了“從天津市到山西平陸縣毛家山插隊的30名青年和一名教師,同貧下中農(nóng)一起艱苦奮斗,糧食總產(chǎn)量翻了一翻”的積極貢獻。

這年冬天,為打通山區(qū)公路,平陸縣10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1040個村民組派出基干民兵自帶工具、干糧,大干50天,幫助毛家山修筑10華里簡易公路。一輛輛汽車滿載支援農(nóng)資的化肥、優(yōu)良品種運送到毛家山。同時,毛家山的糧食、農(nóng)副產(chǎn)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山外......

郝廣杰帶領(lǐng)知青和毛家山群眾,五年時間,實現(xiàn)了通路、通電、通水,創(chuàng)造了戰(zhàn)天斗地改善生存條件的奇跡。

1973年12月21日,《人民日報》頭版頭條發(fā)表了關(guān)于毛家山知青長篇報道。當時的《天津日報》《光明日報》《山西日報》《運城地區(qū)報》等,多次報道毛家山知青和郝廣杰先進事跡。1974年,北京電視臺拍攝了《毛家山的新社員》。郝廣杰成為全國知青的先進典型,被選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。同時,擔任平陸縣委副書記等職。

1976年,毛家山村擁有了汽車、拖拉機、推土機、球磨機、刨床、車床,并辦起了村加工廠、衛(wèi)生室、圖書室、實驗室、展覽室等,實現(xiàn)了農(nóng)業(yè)半機械化,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村民的勞動負擔,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之路,已成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樣板。

隨著全國知青返城的高潮到來,1979年初,郝廣杰和妻子、兒女回到天津家鄉(xiāng)。他被安排到天津農(nóng)學院工作,戶口同時轉(zhuǎn)回天津原籍。他是最后一批離開毛家山村的知青。

10年間,先后5批、107名知青在毛家山度過了他們最寶貴的青春年華。他們與群眾一起戰(zhàn)天斗地,改造自然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。10年間,毛家山知青以生產(chǎn)勞動為主,堅持學政治、學文化、學技術(shù)。經(jīng)過幾年的艱苦鍛煉,知青們有的學會了犁地、搖耬、編席、養(yǎng)蠶、有的學會了管理果樹、開機器;有的成了木匠、鐵匠和電工;有的當了飼養(yǎng)員、赤腳醫(yī)生和民辦教師。他們大多數(shù)入了團、入了黨。第一批保送上大學的就有8人。他們是奮斗的一代,勇于擔當?shù)囊淮,為新農(nóng)村建設(shè)的一代知青!

10年了,真有點舍不得走。那天,郝廣杰不想驚動毛家山的父老鄉(xiāng)親,但不知誰走漏了風聲,全村村民跑出家門,擁堵在村邊的公路上。搭班多年、村大隊副隊長狄小二高喊:“郝老師,走也不告訴一聲,讓大家送一程。”

郝廣杰下車,抱拳朝村民致謝:“不麻煩大家!不麻煩大家!”

張大爺過來說:“麻煩啥?應(yīng)該的。你下鄉(xiāng)毛家山10年啦,辦了多少好事,大伙都記著吶,修山路改良田,建水庫通水通電,造山林,件件都是民生工程。沒有你就沒毛家山的今天,你是好書記,是村民的好村官!”

郝廣杰說:“我做的還不夠,鄉(xiāng)親們還不富裕!

狄小二說:“謝郝老師,我們知足了,知足了,毛家山的村民忘不了你呀!”

郝廣杰語重心長地說:“小二呀,我走后,你一定帶領(lǐng)鄉(xiāng)親們好好干,把毛家山建設(shè)更好!”

狄小二點頭說:“一定,一定!”

王大娘拉著郝廣杰的手,含著眼淚說:“郝書記,鄉(xiāng)親們舍不得你,有時間回來看看!

郝廣杰親切地說:“大娘,我會回來的!”

他朝村民喊道:“我廣杰一定回來看大家!”

說完,向毛家山父老鄉(xiāng)親深鞠三躬。


郝廣杰同志生前照片.jpg

郝廣杰同志生前照片


第六章   重返


郝廣杰雖然回到天津,但心里卻惦記著毛家山,念念不忘毛家山父老鄉(xiāng)親,山山水水,一草一木。多少次在夢里,和知青、群眾一起建大壩、修水庫,在山上植樹造林,在田野上播撒種子;多少次在夢里,和知青、群眾一起收割麥、玉米、高粱,那豐收的喜悅寫在每個人臉上;多少次在夢里,走進農(nóng)家小院,和毛興堂爺爺、狄小二促膝商談毛家山發(fā)展規(guī)劃建設(shè);多少次在夢里,自費坐車回天津,到太原、北京給毛家山爭取幫扶資金......

啊,毛家山,郝廣杰魂牽夢繞的地方。從1979年離開至2008年,郝廣杰先后5次返回毛家山。2008年12月,作為天津知青上山下鄉(xiāng)40周年探訪平陸的組織者之一,退休后的郝廣杰和當年的知青們一起回到了平陸縣。在參觀了企業(yè)、學校、農(nóng)村后,座談會上,郝廣杰語出驚人地表示:他要重返毛家山,用余生建設(shè)毛家山,振興毛家山。

他本可以像大多數(shù)城里老人一樣,幫著子女照顧孫輩。然而,郝廣杰卻志不在此,他對家人說:“人活著為了什么?應(yīng)該死后給后人留下些有價值的東西呀,我感覺我身體還行,還有余熱可以發(fā)揮啊!

2009年5月,郝廣杰又重新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毛家山。村子里十分寂靜,一個個簡易的土門樓傷痕累累,腳下的土路也坎坷不平......

他推開昔日副隊長狄小二的家門。只見這位過去渾身是勁整天活蹦亂跳的青年,已是臂曲腰彎,正坐在凌亂的院子里抽著旱煙。郝廣杰緊走幾步,緊緊握住他的手問:“兄弟,認識我不?”狄小二仔細打量郝廣杰半天,驚喜地喊道:“哎呀,這不是郝老師嘛!”郝廣杰微笑點頭。狄小二緊緊擁抱著郝廣杰拍著,激動地說:“郝老師,可想死我了,你終于回來了!”郝廣杰拍著狄小二的肩膀說:“這次回來不走了!”

“真的?”“真的。把哥們喊過來坐坐!

不一會兒,狄小二小院涌進幾十位村民,詢問、回憶——院子里頓時熱火朝天。他們聽到郝廣杰這次回來就不走的消息。異常興奮。好像看到了毛家山新時期的美好希望 。

不久之后,郝廣杰在一篇文章中記錄重返毛家山的心路歷程:“是情感,是事業(yè),是責任,是尚未完成的規(guī)劃和目標,讓我重回藕斷絲連、牽腸掛肚、愿獻終生的毛家山!

重返毛家山后,為振興鄉(xiāng)村續(xù)寫新篇。郝廣杰經(jīng)充分調(diào)查研究、外地考察、請教專家、了解政策,就像當年建設(shè)毛家山一樣,再次為毛家山村初步勾勒出一個宏偉的規(guī)劃:著眼生態(tài)建設(shè)、傳統(tǒng)教育為主線的發(fā)展藍圖,爭取3年大變樣,5年達小康,10年達到規(guī)劃要求,建成高水平的經(jīng)濟和社會效益俱佳的、具有山區(qū)特色的生態(tài)旅游教育基地。

郝廣杰的宏偉規(guī)劃得到天津市老朋友的大力支持,他們聯(lián)合給天津市委副書記、天津市政協(xié)寫信,匯報郝廣杰的近況和求援,想申請在天津建一個“天津市知青上山下鄉(xiāng)紀念館”,在毛家山建一個大學生村官講習所,把運城與南開區(qū)建成友好市區(qū),天津市政協(xié)作了以下批示:“請轉(zhuǎn)告廣杰同志,為他的雄心壯志而高興,祝他成功!”

在郝廣杰的協(xié)調(diào)溝通下,由平陸縣交通局組織的毛家山上山公路開工了。三個月后,一條平整光潔的水泥大道像一條綢帶環(huán)繞在中條山巔毛家山虎疙瘩嶺上;2010年,平陸縣水利局的專業(yè)施工隊出現(xiàn)在毛家山,清基、打樁、灌漿、填土,一個精巧結(jié)實的小型蓄水池聳立在虎疙瘩山下的綠草坡上。同年4月5日,年逾古稀的郝廣杰毅然把戶口和組織關(guān)系再次轉(zhuǎn)到毛家山,再次鐵心當農(nóng)民,完成三十多年前沒有完成的夙愿。

村民見他整天忙忙碌碌,自費到外地跑項目,跑資金,心疼勸說:“年齡大了,別累壞了身體!

郝廣杰卻笑呵呵地說:“活著干,死了算,死后埋在毛家山!边@句話,成了他重返毛家山后的口頭禪。

2011年冬,毛家山新一屆村委、支部班子正式成立,經(jīng)平陸縣委組織部同意,71歲的郝廣杰經(jīng)選舉擔任毛家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。

之后,修復(fù)了知青大院,建起了知青碑林,將環(huán)山簡易公路升級為瀝青公路,收集多年積攢的文字材料建成了知青館,使之成為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。

他向那些望著他,并把村里未來托付給他的村民說,“我是毛家山的村民,要在有生之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毛家山的發(fā)展建設(shè)上,為培養(yǎng)更多有理想、有文化、有知識的青年人才貢獻我的全部熱能!”

    在郝廣杰的精神感召下,第一批知青陳樹立,在擔任天津師范大學中層領(lǐng)導后,為“涌泉相報”父老鄉(xiāng)親,十幾年內(nèi)將毛家山15戶山里孩子推薦到天津打工,使他們受鍛煉、見世面、得收益。

2015年,毛家山被列為“國家旅游扶貧試點村”和“知青紅色教育基地”。這一年,運城民航機場有限公司駐毛家山村工作隊接過天津知青的接力賽,積極投身振興毛家山的脫貧攻堅戰(zhàn)。他們在當年知青修壩的基礎(chǔ)上進行了加固;他們對當年知青路兩側(cè)進行了綠化,栽種了石榴樹、冬青、松柏等;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面粉廠,優(yōu)質(zhì)面粉注冊了毛家山商標......

2021年,毛家山村與附近的廟洼村、劉家溝村合并,組成了新的毛家山村。新的毛家山村由16個居民小組構(gòu)成,總戶數(shù)增加到628戶。郝廣杰高興地 說:“鄉(xiāng)村振興,一個都不能少!”

郝廣杰改變了毛家山,也改變了許多人的思想。不僅影響和帶動了當年的知青們繼續(xù)關(guān)注支持毛家山,也帶動了一批毛家山的年輕人投入到建設(shè)發(fā)展家鄉(xiāng)的事業(yè)中。


第七章   魂歸


2022年7月2日,天氣酷熱。82歲的郝廣杰自編通俗易懂的教材,在毛家山村連續(xù)兩天給村黨員授課,主講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百年奮斗歷程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、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大精神。他結(jié)合毛家山實際,又講了鄉(xiāng)村振興的意義和目標。

第二天下午,郝廣杰正在講課時,不幸突發(fā)腦梗暈倒在會場。在醫(yī)院搶救的同時,告知在天津的妻子和兒女。郝愛山和郝建山趕到后,要接父親回天津治療,但郝廣杰不愿離開毛家山,臨上車前說:“要么我活著回來,要么我死了(骨灰)會回來!

回到天津,郝愛山和郝建山安排父親住院治療,發(fā)現(xiàn)他的工資卡上僅有1000元錢,醫(yī)療費開銷根本指望不上,姐弟倆籌措資金維持治療。村民說,郝老師的工資基本上都花在了毛家山的建設(shè)上。村干部說,自郝老師擔任毛家山村黨支部第一書記,沒有報銷過一分錢,也沒有領(lǐng)取過一天補貼。他常說:“工資是勞動人民給的,我要把它還給勞動人民。”

半年后,2023年2月8日。郝廣杰在天津溘然長逝。毛家山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和群眾代表得知后,第一時間冒雪驅(qū)車趕到天津,送郝廣杰最后一程,也按照他生前遺愿,接他回到毛家山。

4月2日,清明前夕,郝廣杰追悼儀式在毛家山舉行。人們將他的骨灰盒安防在知青林山下的漢白玉雕像處。

黃河哽咽,青山作證。


郝廣杰同志生前照片2.jpg

郝廣杰同志(左二)生前照片


追憶郝廣杰的一生,我們欽佩地看到了他先后當了20多年名副其實的村民,三上毛家山、建設(shè)毛家山、情系毛家山的深深足跡;看到了他“與天斗其樂無窮,與地斗其樂無窮”的雄心壯志;看到了他不忘初心,牢記使命,致力于毛家山振興的決心、毅力與辛苦;看到了他踐行“農(nóng)村是一個廣闊天地,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”號召的時代強音。

追憶郝廣杰的一生,我們欽佩地看到了他從天津農(nóng)學院副院長的崗位退休后,本可以三代同堂,享受天倫之樂。然而,他自覺自愿、自發(fā)自費的回到毛家山,進行開發(fā)建設(shè)國家級的紅色知青旅游景點——青年山、大學生村官教育基地。同時把戶口組織關(guān)系重新遷回毛家山,不遺余力把自己的能量傾灑在這個讓他牽掛了一生的地方,完成他40年前沒有完成的事業(yè)。

追憶郝廣杰的一生,我們欽佩地看到了他“勇于承諾就敢于兌現(xiàn)”的誓言,把自己活成了“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”。他的人生故事演繹成了平陸“改天換地”新紀實,他的高大形象在毛家山,在圣人澗,在中條山中活脫脫的演化成了另一座巍峨大山!

追憶郝廣杰的一生,我們欽佩地看到了他沒給兒女留下一筆財富,卻把大量的工資用在毛家山的建設(shè)上。每年他從外地引資金數(shù)十萬、幾百萬,自己卻沒有從中報銷過一分錢。他常說:“工資是勞動人民給的,我要把它還給勞動人民”,如今,他長眠在毛家山,如一粒種子,永留在毛家山。一個精神文明、物質(zhì)豐富、民風淳樸、群眾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(nóng)村正在冉冉升起.......


來源:新中華報-中國紅新聞   作者:王長江  張東明  編輯:張媛  責任編輯:杜軍亭  編審:林鑫  總編審:杜宏偉  電子信箱:xinhuatop@163.com  監(jiān)督電話:18600170631


新中華報資源戰(zhàn)略合作咨詢18600170631.jpg



國訓網(wǎng)(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網(wǎng))版權(quán)所有 未經(jīng)書面授權(quán)禁止轉(zhuǎn)載

國家工信部備案號:魯ICP備20015271號-1

網(wǎng)絡(luò)文化經(jīng)營許可證魯網(wǎng)文〔2020〕 號
全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信息與新聞編輯合格證新教培證字〔2011〕第 1879 號

山東省網(wǎng)絡(luò)文化內(nèi)容審核人員證書魯文審字〔2020〕 號

魯公網(wǎng)安備 37010402000895號



技术支持: 全企網(wǎng) | 管理登录
seo seo